主页
Portal
科技资讯
论坛
BBS
干货
活动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每日签到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科普
›
电签百科
›
林强 | 以声波,描内在山水
2
评论
收藏
发帖
返回列表
电子签名
林强 | 以声波,描内在山水
[复制链接]
机车99T8
2022-11-16 13:52:52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脱离电影氛围与语境的制约,林强用其标志性的电子乐句,建构起更为内向的自然音景。内向、主观加一点想象,声音便有了无穷空间:音乐拆解成声波,不分原声与电子,东方与西方,也没有过往与来日。
林强《别样》封面 | 摄影:乔小兵 设计:孙双
贾樟柯曾提笔写过同林强合作的机缘。十八年前,因筹备电影《世界》,讲述一个在人造景观中展开的故事,他当即起念,邀约彼时在电影配乐耕耘十余年的林强合作。林强应下邀约,来了北京,他们在计划拍摄的公园内散步、谈天——配乐就这么无声息地长出来了。数月后,拿到林强从台湾寄来的配乐,听出其中的繁华和绝望,贾樟柯立刻就知道,找对人了。
两人往后的数次合作因袭了这个习惯:《三峡好人》、《天注定》、《海上传奇》开机前,贾樟柯都要邀请林强来拍摄地一同看景。看的什么?城市建筑,地方气质,人文风貌……当然还有,自然景致。
无论用于时空转场,还是有所喻指,林强多次合作的导演,如侯孝贤(《刺客聂隐娘》、《南国,再见南国》、《千禧曼波》)、贾樟柯、毕赣(《路边野餐》)、万玛才旦(《撞死了一只羊》),都擅长把玩镜头,以其视觉美学重构自然。林强曾讲,他的配乐是“贴着画面”来作,画面到哪,故事讲到哪,音乐的情绪也要跟到哪。《刺客聂隐娘》末尾,山谷腾起缭绕云雾,烟波苍茫,林强选择以布列坦尼风琴和双簧管合非洲手鼓的《Rohan》相称——最后,《刺客聂隐娘》为他第5次拿到金马奖电影原创音乐奖。
外界称他电影配乐大师,他则自谦为“乐工”,认为“配乐是服务,尽力达到导演要求,训练自己的耐心与傲慢”。并始终认为,导演借自然场景亦另有所表,可以是寄情,可以是着墨于光影,也可以仅为构图所需,因而难免有会错意的时候,“音乐也常修改,偶尔导演也会推翻之前的想法,来来往往反复沟通,尽力而为。”
By Jocelle Koh Photographer: Acudus Aranyian
如果说电影配乐终归是道命题作文,今年上半年,林强挥笔写出了自己的散文。题目由心而生,关乎林强自身的心境与想象力——与北京独立厂牌bié Records合作的EP《别样》的三首曲目皆为自然音景,布满晶莹的电子乐句:《水波石》用飘忽的合成器音色,折射水中卵石的光影,波纹质感被不断晕染,人声与水泡崩裂不时淡入;《月游》是疏松节奏里放肆的想象,“在没有水的月球上游泳,月球没有很大,就像会发光的气球”;《重重叠叠》则如“一种自然生长的有机体”,声波激荡下,人事姻缘如同涟漪般重重叠叠。
他告诉我们,“自己的创作是整理与反省自己,音乐自由无边际,探索自己的想像力可以达到哪里?聆听者有无共鸣?有时候聆听者未必喜欢听,而是支持创作者的态度与探索。”
事实上,林强对电子音乐的迷恋也正在此:一来,听电子音乐的人不算主流,遁世的他不必面对太多人;二来,电子音乐充满想象力,本就有无穷的可能性。自《三峡好人》配乐起,他开始忽视旋律,以抽象的电子信号呈现对声波和环境氛围的迷恋。这也为林强的音乐蒙上一层梦境的虚幻特质。
林强希望,听众能跌进一场自己的梦境。尽管亲眼目睹水中石头的光影变化,他未必觉得,《水波石》是对自然场景的拟态。“有人从自然的声音中听到音乐的旋律,有人从一朵花中看到一个世界,那是想像力。因此虫鸣鸟叫也是电子音乐,不去看形象,那就是声波。我用听到的声波来描绘看到的自然景观,就像一幅山水泼墨画。创作者需要想像力,听的人也是如此,至于是否采样或是重新建构或解构,因人而异。”接下来的新专辑仍以“自然”为主题展开——既是山水泼墨画,不免让人联想起东方的幽雅自然。
然而,将音乐拆解成声波,便不分原声与电子,东方与西方,亦没有过往与来日。在林强眼中,听众之所以为电子音乐添上“现代”的标签,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历史记忆里没有过类似的声音”。但他笃信,文化到深处是相通的,前卫或原始,界限本身亦是模糊的。他曾去过敦煌石窟,惊叹壁画之前卫绝不输西方的当代艺术。若以西方诞生的电子音乐诠释东方的自然之美,“那不是冲突的美感,而是我们的观念。”
他也有意愿用古老乐器创作当代音乐,这次的《水波石》和《月游》依稀可听见寥寥拨弦声,他还在思忖,未来要如何把南北管、早期民谣或原住民古调与电子音乐作连结。
就在九月末,捷报传来,林强又一次以电影配乐者身份提名金马——不过,进入无所求亦无所扰的生命阶段,他关心的另有其事。林强想着,什么时候能有空,带着新买的合成器和锂电池,去到废墟、森林或海边,在自然中做一场纯即兴的演出?
面向自己,面向自然,面向天地,探索才是大事。
林强近照
MW:近期都在为何事而忙碌?
L:还是一样有几部电影与纪录片配乐,为台北时装周制作歌曲,跟一位年轻辈的音乐人合作,做装置艺术、灯会与音乐的效果,跟在地布袋戏(掌中戏)合作,做艺术大学的讲座,一些电子实验音乐的演出,剧组杀青的活动DJ,刚做完贾樟柯导演监制的短片《海市蜃楼》的音乐......
MW:本次访问的主题是自然声景,从《别样》的曲目中,我们能够听见溪边的水流与石头,地面浮动的月影,层叠的沙尘或涟漪等等相对具像的事物——对您而言,每首歌曲是否有其画面对应?分别是什么?这些画面是您切身经历过的,还是想象构建的?
L:第一首曲《水波石》是我去溪边看水中石头的光影变化有感,虽然是具象的,但也是抽象的,光打在水面的折射,穿透水中的光波,水波动后石头的变形,把这些映像用音乐表现出来,就会更抽象。
第二首曲《月游》是音乐做好后才想曲名的,是自己的直观想像。我没上过月球,但想像力是到月球了,在没有水的月球上游泳。如果那时有遇到‘嫦娥’应该会很有趣,也许只是一瞥。月球没有很大,就像是会发光的气球,可以游到月球里面去。
第三首《重重叠叠》是许多人事姻缘的错综复杂,就好像是一种有机体,是自然生成的,只能顺其自然任其发展。我在音乐上用叠加,一层又一层,像海那么大、那么深,深不可测,又像个谜,理解不了也解不开。最后又抽象化了,也许只是像《水波石》,像《月游》,像个幻影。
MW:一般来说,您的创作是先有画面,再有音乐?
L:都有的,有时是这样,有时是那样,没有定法。
MW:很喜欢《别样》每首歌曲的名字——不过,太具体的标题是否可能对听众形成一种干扰?
L:我没有试图要让听众一定要理解或进入我的想像,他们若愿意听,别于我的想像,那就更好,不是勉强,是自然的,听了无感或没有想像,那就是我的能力不足。
MW:现如今,您走进自然的频率大致是怎样的?一般会以怎样的方式与自然亲近?
L:我住二楼窗外都有盆栽,室内也有几盆常绿植物,大约一、两星期就会跟父母家人开车到处走走。妈妈爱花,我也爱。都是户外的活动多,但都以他们安全为要,不会去深山野外。
MW:这种习惯是何时形成的?正如《千禧曼波》所讲述的,对于任何时代的年轻人而言,都市似乎总是更值得迷恋。
L:我念高中时,也常跑去电动游戏间、撞球间......也跟同学去舞厅跳舞,都是都市青少年会去做的事,有时候,我不想去学校,就买两个面包、两个苹果,坐着巴士到海边,发呆、乱想、看海一下午,有时去山上找视野好的地方,就坐着发呆,也许是个性使然,自己喜欢做这个事,安静的看着远方,并非刻意要养成这习惯,直到现在,如果有机会,还是很想做这事。
MW:您与自然的连结是否存在阶段性的区分?
L:有,年轻时与同学去郊游露营,自然大都是背景,主要是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关注的都是人;现在到了大自然,就算身旁有亲友,也只是聊二句,常静默,深呼吸,会闻植物的味道,花的香气,看山岚变化,日出日落的颜色,看彩虹,会发现野草野花的可爱,用手机把它们都拍下来欣赏。
MW:在您的记忆中,幼时看到的自然,与如今看到的,存在哪些客观与主观的差异?
L:小时候看到的自然,有兴趣的都是昆虫小动物,好奇心趋使会抓它们,甚至是溪流的鱼虾。长大之后,以前常去的野外绿地,都成了停车场或公寓还有高尔夫球场;溪流的颜色变了,没有再看到鱼虾;农田盖了许多工厂,小时候田埂两边常看到的泥鳅、青蛙、蜻蜓很少再出现。现在到户外,我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好景不常”。
MW:以往的电影配乐,更多是服务于电影叙事,“贴着画面来作”,其中也不乏部分围绕自然场景构建的声音——当时的创作技法、创作路径和如今存在哪些异同?
L:电影中的自然场景,大都为了时空转场用,有一些导演会另有所表,例如:寄情诗意、摄影的光影表现、美的构图等等,虽常跟导演沟通,有时也会错意,不能只用我的感受,还得揣摩导演在这自然场景中的用意。没有固定的技法与路径,偶尔导演也会推翻之前的想法,这样在音乐创作上,一直都是随着导演的需求,如今也无不同。
林强工作照
MW:方便的话,可以和我们具体描述下将画面听觉化的过程吗?拟真是你所追求的吗?
L:我不拟真,像做梦时的感官确实有,一跳跃就能飞越高山大海,但那是真的吗?就像一颗小石头,它的本质是分子,再分析下去也许就是宇宙的振动所生,电子乐也不拟真,听起来要像小提琴或古筝吗?刚开始是,后来就是声波了,宇宙万物是波动所生,我用音波的组成,来描绘看到的自然景观,就像一幅山水泼墨画。
MW:人们通常认为电子是西方的声音,您在《别样》中加入的东方乐器的演奏,将听众脑海中的画面拉回到东方的幽雅自然中。在您眼中,这些东方乐器具有怎样的特质?
L:乐器有文化历史的记忆,但文化到了深处是相通的,乐器也是一样,传达的是声波而不是乐器的形象,像窦唯的电子音乐,也有东方的优雅自然,将来我得努力做到东西方的乐器融合到不去特别注意或分别它。
MW:自然原本就有其声响,比如风声、雨声、水流激越、鸟啼虫鸣,如果说采样可以最大限度还原自然的声音,为什么还要以电子音符重新建构它?
L:的确,有人从自然的声音中听到音乐的旋律,有人从一朵花中看到一个世界,那是想像力,因此虫鸣鸟叫也是电子音乐,不去看形象,那就是声波,用听到的声波去描绘自然,创作者需要想像力,听的人也是如此,是否采样或是重新建构或解构,因人而异。
MW:电子通常给人都市、现代的联想,将其应用于描绘自然景致,甚或是将人声处理得更有电子质地,是否是在有意制造冲突的美感?
L:电子音乐的当代感,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历史记忆里没有。但文化到深处是相通的,既然如此,前卫或原始也是一样,我觉得敦煌石窟的壁画很前卫时尚,绝不输现在西方的当代艺术,那不是冲突的美感,是我们的观念。
林强工作照 摄影:贤凯
MW:一般来说,一首原创音乐的制作过程耗时多久?通常到什么程度,您才会觉得,一首曲子完成了?
L:如果能慢慢修到完美当然更好,但总有时间的限制,像《别样》的ep只有三首曲,大约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当然这期间也有做其他工作,如果一天用一半的时间来做,一首曲大约两个星期。
MW:在您看来,作为音乐人,无论是面对灾难,或是不稳固的、浮躁的社会环境,可以为大众做些什么?
L:地球的环境像蝴蝶效应,牵一发动全身,需要各国合作,个人也要改变生活的习惯,作为音乐人,除了要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养成尽可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在音乐创作上,多做一些跟环境与爱护动植物的音乐,在媒体的传播上,分享自己在环保与改过的生活经验,如果有机缘参与联合国的环境保护或世界和平的事务上,用音乐创作来传达给世界。
MW:多年来您坚持通过邮件沟通工作,接受采访,不知道相较于口头表达,邮件于您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L:我不擅口头表达,讲话又慢,要想很久,打字可以慢慢想,慢慢写,可以周全,寄出去前,检查不对,还可修改,讲出去的话,很难再收回!人的生活习惯也要适应病毒的变种,都是由口鼻传播,我们老祖先说:“病从口入”,的确如此,所以我们要少讲话,带口罩,相隔二岸,这也是方便的。
MW:最后好奇的是,您近来感兴趣的事物有哪些?是否有想要钻研的新技法、新设备?
L:我总是想把过去古老的东西,做成当代的音乐,试图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去关注老东西,例如:南北管、早期的民谣或原住民的古调......新的合成器有买一些,若有空,携带锂电池,到废墟或森林、海边,把合成器接上电源与小喇叭,用摄影机拍自己的即性创作,然后放上视频网站,希望能成行。
采访/撰文LEANDRA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上一篇:
国家发话!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码!每个居民都将拥有 ...
下一篇:
供需扭曲现“澡堂定律” 半年前还缺货的芯片现在卖不动了 ...
回复
举报
大神点评
2
缥缈儿
2022-11-16 14:22:41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中的节奏感,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plumisea
2022-11-16 14:52:44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有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列表
发表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机车99T8
0关注
|
4作品
+ 关注